8月16日,一辆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车”开进眉山市青神县罗波乡新桥村,将养猪场的畜禽粪污运往果蔬种植户的田间地头。 一辆小小的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车”,将粪污变成肥料,不仅使养殖户、种植户、车主三方受益,而且守护住青神的碧水蓝天。
粪污综合利用
服务车来提速
16日一早,当地农民胡同兴便开着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车”进了新桥村,收粪、装车、卸粪,忙个不停。上月,他通过招投标以8万元一台的价格,购买了两台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车”,每天往返于养殖场和果蔬种植户的田地之间。 “这车是罗波乡政府鼓励我购买的,买车后我雇了4个工人,两个人开车两个人拉管道。”胡同兴说,“一辆车可以装7立方米粪污,养殖场按15元/立方米支付,运一车就有105元的收入。到了年底,如果无违规,全部完成目标任务,政府还会给每辆车补助4万元。算下来,一辆车一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,比在外打工好多了。” “粪污治理好了可以变废为宝,成为农民生产的福音;而不治理,懒治理,怕治理,就会成为农村令人头疼的难题。”罗波乡党委书记饶舜称,此种方式为政府引导,个体经营户积极参与,通过公开招标,要求每辆车一年收集粪污不低于1万吨。
节成本提品质
种养无缝对接
刘如祥是青神县高台乡百家池村的村支书,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,家中种植椪柑70多亩,“从以前使用化肥到逐渐提高畜禽粪使用量后,土壤不板结,种出的果子个头饱满、糖分多、口感好、价格高,每亩地至少节约成本500元。全村2000多亩果树,一年可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。”刘如祥介绍道。 据高台乡乡长童苗介绍,目前,全乡有养殖大户40多户,养殖生猪1万多头,一头猪4个月时间共产生粪水1吨,按这样计算,全乡平均每天产生粪水83吨。以百家池村为例,全村种有果树2000多亩,一亩大概需要5吨粪水,按50%的使用量计算,全村有5000吨的需求量,需求量远大于产出量。 童苗所言非虚,高台乡百家池村8组村民李中元有一台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车”,如今“生意越来越好”,“隔三差五就能接到养殖户的电话,请我们去运粪。现在,为了方便安排时间和线路,基本上要提前两天预约才行。”李中元笑着说。
“生态+”治污
实现清洁养殖
目前,青神县每个乡镇都有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车”,从业人数达22人。要保证这种模式的长久运行,政府的监管和服务格外重要。为了保证百分之百把粪污浇灌到地里,青神县制定了方案,县环保局、畜牧办负责监管,对粪污收集、运输、灌溉实行台账管理,如有偷排粪污等现象,或将面临上万元的处罚。 为加快推进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,进一步改善全域生态环境,实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今年4月,青神县下发了《青神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》,要求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,对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负总责,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,履行指导、审核、监管、查处等职责。 如今,青神县坚持“标本兼治、疏堵结合、源头减量、贮存扩量、利用增量”的思路,大力推行“养殖业+沼气+种植业”的循环发展模式,打造“生态+”优势,以生态理念推进畜禽养殖生产绿色发展,以环保意识推动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,在科学规划、循环种养、综合利用、激励引导、加强监管上齐发力,找到了一条畜禽清洁养殖路径,不但守住了碧水蓝天,更实现了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。 (原载于《四川科技报》头版头条2017年8月18日 余涛 本报记者 苏文保 )